天天时讯:巴金、冰心、老舍……都从这里走上文坛!

来源:CCTV4国家记忆 发布时间:2023-02-13 18:00:53

1897年2月11日,一间毫不起眼的印刷作坊在上海江西路德昌里悄然开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后来,这里成为世界一流的出版公司。许多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大师通过在此出版一本书或发表一篇文章,改变了命运轨迹。

这间跨越了三个世纪的传奇老店,就是“商务印书馆”。

01

“商务印书馆”听起来名头不小,但刚开始时只能承接印刷名片、广告、招牌、票据、表册、账本等零散的小生意。

后来,这间作坊的主人夏瑞芳将目光投向了出版行业。189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第一本书——英文教材《华英初阶》。一经推出,不到二十天就销售一空。商务印书馆乘胜追击,又推出了《华英进阶》一到五册。

1902年,晚清翰林院庶吉士张元济离开南洋公学进入商务印书馆。他设立编译所,广纳贤才。同时,十分注重出版质量,细致入微:影印古籍,必须选择最好的版本;推介西学,一定要找最优秀的翻译者;每出版一本新书,必须使用最好的设备和纸张。

从投身商务印书馆的那刻起,张元济就已经把出版事业的未来与教育救国的理想连接在了一起。“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也成为商务印书馆坚持始终的宗旨。

02

二十世纪初,正在痛苦思考如何“强国保种”的中国人认识到:必须睁眼看世界。商务印书馆自觉担当时代使命,通过出版为中国人打开看世界的大门。

张元济陆续聘用高梦旦、邝富灼等接受新学的年轻知识分子到编译所工作。而对于翻译作者的选聘,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严复。

严复对翻译书目的选择极为严苛,一方面要针对中国现实,另一方面要系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思想之精髓。这与商务印书馆出版西学著作的理念不谋而合。

从1905年至1921年,严复的代表作——翻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二十次。其影响力之大、程度之深,在近代中国首屈一指。

图:《天演论》手稿

除《天演论》之外,商务印书馆还先后出版了严复翻译的诸多著作,内容涵盖人类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学科。严复开创了中国学者独立系统翻译西学原著的先河,而商务印书馆也成为引领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企业典范。

除严复之外,商务印书馆还有一位长期合作的翻译作者——林纾。有意思的是,这位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并不懂外语,翻译工作都是通过别人口译他笔录的方式进行。林纾的文笔非常好,翻译也极具东方韵味,让中国传统文人意识到原来外国人和中国人具有同样的情感。

从1903年翻译《伊索寓言》开始,林纾为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作品总数达到140多种。其中包括《黑奴吁天录》《鲁滨逊飘流记》等世界名著,汇集了莎士比亚、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世界文学大家的作品。

林纾的翻译风格自成一派,作品一度十分流行。商务印书馆对他的作品十分重视,不但出了单行本,后来还以“说部丛书”、“林译小说丛书”的形式结集出版。“林译小说”也成为商务印书馆的一个品牌。

03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新青年》《少年中国》《科学》这样的白话文杂志在知识青年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商务印书馆的杂志销量明显下滑。

1920年的一天,已经改任商务印书馆经理的张元济和时任编译所所长的高梦旦星夜兼程从上海赶到北京。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向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求助,希望他能为商务印书馆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出路指点迷津。

图:北京大学

出于了解与信任,蔡元培将体现北大新思潮的《北京大学丛书》和《北京大学月刊》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蔡元培的鼎力支持下,商务印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再次回温,但还是缺乏一位能够把握新文化运动脉搏,给出版业带来活力的领军人物。

1916年,一个叫沈雁冰的青年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他在业余时间还撰写论文和科学小说,逐渐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他就是后来的著名文学家——茅盾。

高梦旦决定起用沈雁冰担任《小说月报》的主编。当时只有25岁的文艺青年沈雁冰竟向高梦旦提出三条“苛刻”的要求:一是现存稿子都不能用;二是印刷字体全部改用五号字;三是馆方应当让其全权办事,不能干涉编辑方针。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高梦旦竟然全部应允。

全面改革后的《小说月报》用白话文翻译国外近代文学作品,并坚持“看文章不看人”的选刊标准。凭借高水平的文字,《小说月报》迅速成为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刊物。“五四”以来的老一辈作家如文学大师巴金、现代作家冰心,还有当时的年轻作家老舍、沈从文、丁玲等,都是由《小说月报》顺利踏入文坛的。

商务印书馆对近代中国文化的贡献不仅在联络名家、培育作者、培养编辑、成就作品等方面,在其他艺术层面乃至技术层面,其推动作用也令人叹服。先后考入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工作的万氏兄弟,正是从商务印书馆踏上了创作之路,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片《铁扇公主》。

图:动画片《铁扇公主》

百年来,无数中国知识界精英从商务印书馆起步,成为了日后中国文坛上的巨星。可以说,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的缩影,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使中华文明更加耀眼夺目!

编       审:王海涛 赵   斌

主       编:崔   明

编       辑:史佩仑 王亭雅

标签: 巴金、冰心、老舍……都从这里走上文坛 商务印书馆

Copyright ©  2015-2022 大众饰品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